據有關資料介紹,全世界鋼鐵產量中約有40%左右是通過焊接加工由原材料變成成品的。目前,很多焊接作業已采用機械化、自動化、數控、人工智能等很多高新技術。據有關資料不完全統計,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焊接機械化的平均水平已達60%~70%,而我國只有15%~25%,絕大部分焊接作業離不開人工操作。
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,焊接已成為—門獨立的學科,并廣泛應用于宇航、航空、核工業、造船、建筑及機械制造等工業部門,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中,尤其是制造業發展中,焊接技術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加工手段。以西氣東輸工程項目為例,全長約4200公里的輸氣管道,焊接接頭的數量竟達40萬個以上,整個管道上焊縫的長度至少16000千公里。
國家大劇院一共用了7000噸鋼材,焊縫長達150公里,如果不算已經焊好的預制件,就現場焊縫加起來也有40公里長,需要200多名優秀的焊工,耗用90多噸焊條。北京奧運會鳥巢用的鋼材15萬噸,焊縫長達450公里,所用的焊條25200噸,可以足足繞地球赤道三圈。離開焊接,簡直無法想象如何完成這樣的工程。
“電焊工”職業在國外的發展狀況是專業化程度提高,而操作日趨簡便化、自動化、一體化,這是與國外電焊技術高度發展相對應的。國外普遍采用自動電焊設備,其自動化程度及控制精度高,焊接質量穩定。這就要求電焊工不但要掌握電焊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,還要能使用和操作各類先進、精密的電焊設備和控制、檢測儀器。因此,電焊工往往要經過較長時間系統和全面的培訓、教育,才能勝任電焊崗位的工作。